早安午安,非常久沒寫電子信了,這段時間常惦記著這裡。現在回來想要偷偷摸摸,像是假日先去學校塞一封情書在你抽屜,等你歸隊時發現!
電子信沒更新的這段期間,發生了不少事:我以小幫手的角色和淺堤去了一趟東京(五月最快樂的幾天!)隨後回倫敦參加遠隔半年舉辦的研究所畢典。人在英國期間,我一面感受著與親友的別離,一面跟追台灣國會改革、巴勒斯坦的消息。我想最近大家都很累了,所以今天這封信就純聊天,希望不要讓你失望。
繞行地球大半圈的這陣子,不知為何我一直想著關於愛的事情。
去倫敦的飛機上,我看了部重口味的日本片《喜劇怪物》(笑いのカイブツ),故事是關於一個想要成為脫口秀明星的精神病患。電影本身還好、演技很強。片中有一句耐人尋味的大喜利打中我:「問:什麼叫做真正的『喜歡』?答:就算過期也能吃。」終會過期、但仍玩味的事物啊,我心裡也有許多——2012 年以前的小栗旬、冷凍庫裡掉出的隔年肉粽;還有很多寄放在他人身上,形狀變了但仍存在的情感。
想著想著,突然了解為何自己每次聽 Kaneko Ayano 的「愛のままを」都會突然哭出來,那一段大概是這樣的:
「みんなには恥ずかしくて言えはしないけど
雖然太過羞恥沒能對大家說
お守りみたいな言葉があって
但我心中有著護身符般的話語
できるだけ わかりやすく返すね
我會盡可能 簡單明瞭地回報你
胸の奥の燃える想いを
那些心底燃燒的念想」
有時覺得我對愛的理解太狹隘了。
我總是有一點正宮情節,五月中去英國前很近鄉情怯,怕舊地重遊會很介意自己的角色已被其他人領走。後來回到倫敦室友家時,發現去年大創買的碗公還放在老位置、浴室裡也擺著我離境時沒用完的護髮乳,心裡有種說不上來的安靜。雖然這裡早已不是我的家了,卻彷彿還悄悄留著一個我的位置。倫敦在我心中,像是一個關係已經結束的伴侶,我們不再有往來,但彼此都記得一起創造的秘密,也不用刻意對齊。
這趟也和留在倫敦的芊(高中同學+前室友)短暫恢復了同居生活。下機隔天我很早就醒來,刷完牙回房間時,她正躺在床上聽好味小姐,從被窩裡抬起半顆頭問:「要喝酪梨嗎?」忍不住笑出來,早餐喝酪梨牛奶是我們長達數個月的 routine:半顆酪梨加一個 Sainsbury’s 布丁剛好是兩人份,超市賣的一包兩入酪梨和一排布丁,剛好夠兩個人喝四天。一個人就沒辦法喝酪梨牛奶了,我在台北想念芊時腦中浮現的都是這種廢事。
上一次芊回台北時,我房間剛添置了地毯,邀請她來滾一滾。我們躺在地上聊了很多事,其中也有些抽象的話題。我閉著眼睛聽,想到對於許多重視的事物,我們心中都會有愛惜到有點煩躁的情感。對內在極度敏感的人來說,一不小心與外界共振就會手忙腳亂。我還想起芊是個會帶著尺去無印良品挑選置物櫃的人,許多正負念想肯定不知該如何歸檔、很懊惱吧。雖然很痛苦,但整理的過程也是愛的一部分。
各種記憶加總在一起,五月我再次見到英國版的芊時理解到,過去一年我們關在同個房間、偶爾還得同床共枕,雖然有些事上我們處在我質性 / 她量化的極端,我對芊有著既是家人、像朋友也如對手的,無法定義的感情。那完全不是戀愛情感,依照我們許久前討論出的定義也就是:並不試圖獨佔、也不參雜慾望,卻像是讓心臟維持運作的一個齒輪,時常引導我們去愛人、珍惜自己,讓一起享用的食物變得更美味、風景更值得玩味。雖然盡是一些小事,但這難道不是份很棒的愛嗎?
*
順著這個心流,最近常在想,會不會我這個人壓根不把一對一親密關係視為緣分的最高境界?漫畫《躍動青春》的女主角美津未是我近期的偶像。她極度缺乏心機,有點低社會化,但幸運生長在充滿關愛的環境,能沒有恐懼地將心中喜怒表達出來。因為算是個沒在區分崇拜 / 戀慕 / 友愛的人(但跟暈船是不同的喔),美津未和身邊朋友一面磨合、一面釐清對彼此的各種情感。中間經歷了諸多試錯(防雷,中略),她鼓起勇氣對十分要好的志摩君(男主角)說:「我跟你說喔,就算不是戀愛關係,不管你是男生還是女生,是小學生還是老爺爺,我想我應該都會很喜歡你吧。所以我想跟你做朋友。」
啊~~~我覺得那個瞬間真是太棒了,到現在複習時都會熱淚盈匡。
很喜歡,所以是朋友。這是最好的告白。
長大的過程中,我也有幾段珍重的友情,就像是戀愛一樣,只要想起對方就會全身發燙、想到要見面就會期待好多天。例如在英國時,我的印尼同學莎拉。莎拉其實比我大了幾歲,但我們的興趣非常相近(愛看電影 / 聽音樂 / 書蟲 / 搜集很多貼紙和書袋 / 內在混沌的自詡女性主義者),且她有一顆非常自由開放的心。莎拉常做一些好笑的事,不吝於大哭大笑;即便非常聰明,也對於自己犯過的傻毫不隱藏。和她相處的時候,會感覺自己在共享著她的生命,並知道她也透過你的眼睛在感知一切,那種同步率簡直棒透了。而且,擁抱她的時候,莎拉的細捲髮裡總是散發著炒過的大蒜味道。
我跟莎拉去看過幾場演唱會,甚至是彼此論文的第一個讀者。我們以各種媒介、於不同場合同在的時候,我都更加喜歡她,也更加喜歡能夠與她成為朋友的自己。我也因此發現,思考要不要與一個人成為朋友時,我終於能看見一個人的內在,而不是外貌、資歷或任何條件。也因為如此,能更坦然地面對友情的終始。在其他種關係中,我的想法或許無法如此純粹。
前陣子終於在依玲的狂讚下深吸氣讀完《渺小一生》,裡頭角色說的一段話讓我心臟熱熱:「我知道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,因為我是個好朋友。我愛我的朋友們,我關心他們,我想我也讓他們快樂。」那個角色擁有高潮迭起的人生,行走江湖有各種封號與美名。可是在最後,他選擇用「朋友」這個身份自我介紹。我也想成為那樣的朋友,陪伴在我愛的人身旁。
(啊不過,女兒或女朋友這些角色,我還是會好好當啦。)
【💌 補充:愛很純粹的一些作品】
剛讀完《渺小一生》的那陣子,在 Threads 上莫名被推到很多人心靈受創的閱讀心得。確實,《渺小一生》舞台劇在英國也有「每場必有人共感到恐慌或焦慮發作」的都市傳說,但為此錯過這麼真又這麼好的一部作品實在太可惜。我的心靈整個被掏空淨化再填回去耶(是一種靈魂洗腎?)
除了《渺生》,還有幾部愛得非常純粹,讓我對世界重燃希望的作品,它們是:
努涅斯的兩部小說《摯友》(The Friend)和《告訴我,你受了什麼苦?》(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?):前者是人與狗面對死亡傷痛的故事,後者是兩個好朋友走向生命結尾的故事。
高松美咲的漫畫《躍動青春》:一個鄉下女孩上京讀高中的成長故事,也是部滋味如芒果青的戀愛番。漫畫的劇情及節奏比動畫版更細膩!心機很重的台北人們,我們一起來學學美津未。
真造圭伍的漫畫《平屋慢生活》:非常純粹溫暖、畫面又乾淨到像電影的一部作品,大感謝朋友的推介!後來讀番外才知道,《平屋》是作者在抗癌過程中決定起筆的作品。他在有起有落的住院生活中決定「感謝自己的一切不幸」,這些擁抱悲傷、空虛情緒的方法,也被輕輕地體現在《平屋》的故事裡。
石黑一雄的小說《克拉拉與太陽》:最近《雲端情人》好像上架 Netflix 了,但關於機器人的愛,我最喜歡的還是《克拉拉》。他的情感非常像《再見機器人》,主角是個必會長大、會離開的小女孩。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歡機器人在結尾送給女孩的祝福,請大家自行去尋找答案。
最後,沒更新的這段時間,這邊又湧入了許多新朋友,先跟各位說嗨,歡迎光臨!
過去期數的電子信,歡迎到 Substack 瀏覽,不訂閱也能看到內容的!原則上,這份電子信會分享我近期的偏門研究、喜歡的書 / 音樂 / 電影,但這次比較特別一點是閒聊篇。一如往常,任何心得、感想都歡迎留言給我。最近看《斑馬通信》才知道 Substack 是可以直接回信的…!所以也歡迎直接回覆這封、或任何一封信件,告訴我你的想法:)
那我們下次見哩 💗 這次不會讓大家等太久啦。
為什麼是2012年以前的小栗旬😂
這樣會少了Border很可惜
有kaneko ayano讚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