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呦,又過了一週。感覺發生很多事,但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你說是吧。
農曆年前在清算手上的事情,想起很久前有在哀居亂開支票,說要分享創作卡關時受用的書單,現在偷偷摸摸在這裡兌現
上封信聊到「讓想像落地」這目標,我個人認為是「靈感」的務實解釋。就讓我整理這封信中分享的書單重點,嘗試回答「如何找靈感」這個千年大哉問:
《藝術家的正職》JoAnneh Nagler
——「穩健的心靈才能接生『務實的靈感』。」
過去已在《VERSE》的書評專欄分享過這本奇妙的創作者勵志書,《藝術家的正職》曾經在心靈脆弱時打醒了我和幾位朋友。回頭來看此書中的某些喊話視創作如命,但我一向主張「沒有什麼非做不可,做不好還可以放棄」(關於放棄的重要性,請聽這集前職業撲克玩家的 Podcast。)所以書中視創作為天職的論調加減參考就好。
此書對我最大的兩個啟發是:1. 創作充其量就是份工作,一樣要按表操課、一樣該斤斤計較(特別是當我們開始以創作謀生後!)2. 靈感並非捉摸不定,步伐務實穩健就能來去生滅。Nagler 在書中提醒了很多量化方法,帶領讀者規劃自己的創作時間、劃定表示專長的「文化地圖」。如果讀陳雪老師的《寫作課》就知道是異曲同工:時間到了就是該坐下來寫到字數,寫了不能用也無所謂,先鍛鍊好肌力就能跳遠了。寫第三本書期間我也應證了這項主張。
《The Creative Act》Rick Rubin
——「靈感是老天爺的隨機投稿。」
「靈感」(imagination)這個詞發展自拉丁文動詞 inspirare,有「注入氣息」的意思,十四世紀隨詩文傳入英語、十九世紀才發展出「啟發他人」的意思。這詞最初常見於宗教經文,不隸屬於特定一神,只是古今中外都承認靈感變幻莫測,求之不得。
Rick Rubin 是這份書單中相對靈性派的創作導師,《The Creative Act》一書像卡關時可隨意翻閱的塔羅牌,指示好像都抽象,但若聽過他的 podcast,就知這位王牌製作人閱歷無數、說話都經千錘百鍊,他的一言一語都要花點時間消化。就像他說,創作者要學會放寬心,靈感是老天爺的隨機投稿,若有人搶先寫出你所想,也要學會祝福他人。若要保持自己的天線敏銳,「打破習慣、同中求異、留意關聯性」,靈感到來的前兆是驚喜感。打破舊慣就算喚不來文豪附體,也能為生活帶來樂趣。Rubin 建議音樂人嘗試關掉聲音看電影,對寫作的人,我類推建議大家跟著《風格練習》裡的指示練筆,例如不用形容詞 / 只用動詞寫全文,都是書中示範的有趣嘗試。
《寫作中的大作家》,Sarah Stodola
——「用筆記本召喚日日累積的靈感火花。」
這本是和很喜歡的網友、創作者王子(wangz_)見面時收穫的書,讀完福至心靈,就跟心靈枯竭時看 vlog 很療癒一樣道理。書裡將多位文豪的寫作方式分為「朝九晚五、拖延者、自學成才、計畫派、即興派」等數種,一面提醒你尋找自己的寫作模式,一面告訴你愛拖延或心很累都不孤單。
書中最能召喚靈感的大概是即興派、著有《奇想之年》的美國散文家 Joan Didion。她經常從新聞、電影畫面中鍛鍊想像力,或拿照片作為寫作提示。這些吉光片羽要足以成章,就要依靠她的寶貝筆記本。Didion 曾在隨筆〈論持有一本筆記本〉(On Keeping a Notebook)裡寫道,她從五歲開始寫本子,裡頭都是些與現實大相徑庭的拼裝記憶,但裡頭保存了創作的渴望、無處發洩的想像。她說「我要飽覽萬物、窮盡墨水。如此一來,有朝一日若世界不再出現新奇事物、當我只能日復一日地寫字,我只要打開我的筆記本,就能隨時召喚那些封塵已久的興趣、邁向世界的歷險。」筆記本愛好者如我點頭如搗蒜!
《如何說好真實故事》,Lee Gutkind
——「為靈感建檔,但請勿瞎掰。」
最近散文的真實性又重新成為話題。平衡一下觀點,如何不讓前文中本子裡的即興想像淪為拼裝事實,即便不把文學嚴格分類,也該注意寫作倫理。《如何說好真實故事》這本書在藝術性高的散文和紀實的非虛構之間,標示出「創意非虛構」這個文類。Gutkind 重視「處理他人經驗」的方法。這幾年發現一人稱的寫作很局限的我,覺得若要將他人容納到自己的寫作裡,這本書很受用。
安排好寫作素材的兩大關鍵:做好事實查核、建立「靈感檔案」。Gutkind 建議每天搜尋新聞,紀錄自己感興趣的角度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寫作名教條 ”Show, don’t tell.” 順帶一提,最佳範文是被封為「《君子雜誌》史上最佳美文」的一篇專訪〈法蘭克辛納屈感冒了〉(Frank Sinatra Has a Cold)。由於歌星本人拒絕受訪,記者 Talese 當了 Sinatra 三個月的跟屁蟲,由他的一言一行串連這位當紅歌星的演藝生涯。是篇畫面歷歷在目的世紀奇文!讀到目瞪口呆!筆下人打噴嚏這種事,得用心觀察才能成文。
《寫作課》,陳雪
——「靈感是時時觀察、想像、思考後觸發產生的東西。」
陳雪老師的《寫作課》是以一抵十的創作/人生寶典,幾次都讀到淚流滿面。陳雪老師的才情背後有超人般的努力和毅力,所以令人心服口服。《寫作課》無數次偵破我在新書裡條列的「不想寫、不能寫、不會寫」三大藉口,並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如何養成紀律、停止眼高手低、寫出只有自己能寫的東西。
書中關於「靈感」的章節提出了一個能補充上文的重點:練習用腦袋去記憶觸發畫面的事物,不要急著寫下。記不住的東西代表不值得留下,而喚醒記憶的方法,是繞著關鍵字去寫一寫、去散步通勤幫助回想,用自己的力量寫出來,也再次呼應我們前信所說的「心靈電影」,得靠自己的眼睛去看見。
很努力把五本書的精華濃縮給大家,不小心還是寫長了。但文末還是要說個故事:寫這封信時想起前幾天上瑜珈課時,講話總是有點莫名卻有道理的老師,在練我們東倒西歪地練搖擺式時說:「盜版跟正版的差別,在於盜版看起來表情怪怪的。那要怎麼讓自己變正版呢?保持呼吸就不會怪怪的了。」分享給諸君。
【 🌶️ 我推的朋友:flowstrong 】
時常在我版面出沒的音樂人 / 老趴呢 flowstrong 去年發行了 beat tape 《Study (of) Breaks》,我有幸參與實體製作,籌備已久的卡帶現在正式開賣啦!
很多圈內外人聽了《Study (of) Breaks》都說好喜歡,卻又不知它的風格怎麼定義。我倒覺得如果熟知 flowstrong 的料理風格,就能馬上理解其流派:你先看到這人往燉肉猛加黑巧克力,一吃目瞪口呆,才知道這原來取樣自巴西名菜。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雙管齊下,flowstrong 熬出自己風格,這張 beat tape 既酷又溫柔、既輕快又黑暗,曲風融合嘻哈、電子、Lo-fi、Afrobeats,取樣來自演講、動畫、任何你能想像的奇聲怪調。正因如此,可以車上聽、店裡放、房裡播,SIDE A 有串流上熱播金曲,SIDE B 有未公開的私藏彈藥。
實體卡帶也是我去年嘔心瀝血的設計鉅作,從裡到外光擺著就好看。為 SIDE A 每首歌繪製的 icon 也另印了圖鑑貼紙,兩種品項都是售完不再有的極限量。衷心推薦您入手
🌶️ 從這裡索取卡帶 🌶️
【閒聊:獨撞牆不如共撞牆】
這期寫「創作撞牆期的靈感書單」,讓我想到兩年前很卡的時候和朋友換書的習慣(s/o to 新銳劇作家林冠廷)每個月幫彼此挑一本書,借還書的時候順便討論上一本的心得(否則還要交報告壓力太大ㄌ)幫朋友挑書實在是件很開心的事,讓當時對文學萬念俱灰的我重拾閱讀的樂趣,能讀到朋友喜歡的書,也會讓我感覺又更認識了對方一點點,這種互動真的非常幸福,也有效地助我脫離了撞牆期。
大家可以視興趣擇定交換的東西,換電影、漫畫、換酒都很好哇,多珍惜身邊的朋友!
我們下週見!ㄚ,如果你有什麼創作撞牆期的推薦書單,留言讓我們彼此共用一下吧:
勘誤:心不在焉把inspiration誤植成imagination!!
The artists way
流浪者之歌